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旅游美食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【客家俗谚说解】 赢到砻糠输掉米

    信息发布者:刘芳清
    2017-11-17 14:13:56   转载

    【客家俗谚说解】 赢到砻糠输掉米



    语意:比喻得不偿失。

     


    亲,这就是砻糠 


    “大月光,小月光,两脚狗子爬砻糠。一扒扒到一块姜,拿得婆婆尝。婆婆食哩姜,身体更健康。”(赣南宁都童谣) 砻糠,舂米时从稻谷中剥离出来的谷壳。 旧时官府征收田赋,既收银子也收粮食,田地不分好坏,每亩一律征收白银一钱五分左右,另征白米(属附加税)每亩二升七,合一勺(约三斤二两)。如果农家上缴的不是白米而是稻谷的话,则必须到官方指定的舂米坊(相当于现在的粮食加工厂)去统一脱谷,加工费另收。原因是官府怕老百姓私自舂米时做手脚。照常规,每百斤稻谷可舂出白米72斤左右,而一左一右则可相差三、五斤。舂米过程中砻糠与米皮去得干净便是精米,米皮多则成了糙米。

     “赢到砻糠输掉米”正是从前客家人,交田赋到官府舂米坊时候的一种无奈情景。一担担白米全给了官府,自己只能得到一箩、半箩的砻糠。

     在饥荒年代,砻糠虽然可以勉强做成“糠塌饼”一类的东西充饥,却十分粗糙,干涩,难以下咽。“棍仔当啊当,半路讨新娘;新娘无插花,瓠仔打多瓜;冬瓜好煮汤,冇米搅砻糠;镬头油啊油,甜饭煎猪油。”(台湾客家童谣)生计尤其艰难的时候,为了活命,许多客家人都曾经经历过“冇米搅砻糠”的辛酸岁月。


     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